摈弃陈旧的线性思维
原文转载自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-失败的思维方式
高考思维
我们的体制总倾向于用一个量化的分数来概括衡量一个人。这一体制在高考中登峰造极。在大学里,我们也会面临无数定量的评分机制:从各科考试、综合测评、到毕业出国、读研、留沪工作……都少不了和分数打交道。面对这些分数,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:
如果一个人把政策评分作为自己的至高追求,那么他就是这个政策的牺牲品。
就算你把课本上的内容搞得再烂熟,绝不代表你真正对这门课能有什么理解(相反,那些真正理解的人,却不一定能针对考点答出高分)。请务必牢记:大学四年留给你的是你的人生,在你毕业之时,那一串苍白的分数其实就已经作废了。
被动思维
无论做什么,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。每天迫于生活压力,毫无主见地忙碌着,可称得上人生一大悲哀。
在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,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:为什么要上课?也许是因为问题本身太过浅显,以至于我们甚至懒于思考。但我们之中又有谁真正有效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呢?
“怕老师点名”“为了抄笔记作业”“记录考试重点”……这些话,充其量只是我们被迫上课的借口,却不能成为我们心悦诚服去上课的理由。
真正能成为我们上课理由的,只有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。
如果是否上课对你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;如果我们感兴趣的知识不在学校的课程表上;如果上课学习的效果足够差,效率足够低,以至于通过自习,能够在更短的时间掌握知识;那么你还需要去上课吗?
Last updated
Was this helpful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