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立性思考
@ 何子瑞
=Locked=
本页面已不接受新的修改请求。
All of this is changing, but we seem to be ignoring it.
想必各位同学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,已经在作文里习惯于以“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”作为开头。但实际对于大部分“小镇做题家”而言,是感受不到所谓“大背景”的影响。但你应该有过印象,从小学起街边5毛钱一张的薄脆馅饼,一元一瓶的冰露矿泉水。到如今五元一张的原味馅皮,各种各样起步价就是几十元的“精美奶茶”。
这些商品的变迁与价钱的改变,似乎在告诉着我们,是不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,有什么东西,正随着时间在暗流涌动,甚至于渐渐浮出水面,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生活。
我们所处的大背景
如果真的要我去形容,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,我们正处在一个“后真相时代”,正处在一个“被互联网和传统语境定义话语权与价值”的年代。
什么是“后真相时代”,相信同学们在高考前一定做过历年的高考真题,2023语文新高考一卷的现代文阅读的第一篇文章,便摘自赫克托·麦克唐纳的《后真相时代》。抛开这篇文章作为高考题目的身份,它也是一段能够极好阐述所谓“后真相”含义的文字。“后真相”简单而言:在当下国内外各种矛盾突出的世代,人们在乎的其实并不是严肃的事实,而是在寻求一种情绪上的爆发、情感的共鸣。
正如《经济学人》在其发布的“Art of the lie”一文中对后真相进行解读——“真相没有被篡改,也没有被质疑,只是变得次要了。”
但需要明确的是——后真相并非指真相缺席,而是指真相被认知的过程更为崎岖,人们能接受谎言(虚假信息)而对待真相的态度也更为平淡。
受众不在意信息是否为真,他们更为在意的是信息背后的主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,当受众将自身想表达、宣泄的情绪发出后,便不再顾及舆论事件的后续发展便纷纷离开舆论广场。而互联网则为这种“后真相”提供了极好的土壤。人们在上面发声,搜集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。取而代之的则是毫无思考的“凑热闹”。于是在这种刻意的宣传和发酵下,我们能搜集到的,能耳闻到的,都是“情绪的堆叠”,都是一场虚假的宣传,乃至于狂欢。
而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,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去核查事实,一但我们失去辨识能力。我们便会逐渐按照别人为我们所定义的“成功”,丢失于属于自己的话语权,走向如同傀儡般的人生,再也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,而自我意识也被遗失在了某个荒凉之处,永远不见天日。
培养自我意识
上面的一段话对于某些同学来说可能是危言耸听,甚至于感到不以为意。但是请你好好思考,为什么我们在立志篇·第二部分会强调如何跳出“考败来科”的思维,在那一部分我们只教方法,但是我们没有讨论为何会存在这种思想。似乎在我们的心底从一开始就预设了一种“高考没考上211 985就是相对失败”的想法。
回到上面那句“我们正处在一个被互联网和传统语境定义话语权与价值的年代”,我们似乎只谈论了互联网与后现代的关系,但我们忽略了一个词“传统语境”。
你好好回想一下,是什么时候我们拥有了这种“学历优势论”呢?
是从漫天飞舞的信息,身边人的见闻,老师朋友的口中吗?好像是?但又不是。明明学习只是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,为了成功。可什么时候变成了“高考分数低等于失败,考不上好大学就应该被人厌恶”呢?什么时候变成了“学历绝对论”呢?再更进一步往下想想,为什么一定要成功呢?成功到底是意味着什么呢?别人口中所强调的成功,是你想要的成功吗?
如果你看了这段话若有所思,甚至于曾经思考过这些问题。恭喜你,你已经半步踏入自我意识的领地了。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解决问题,我们只提出了问题,甚至于问题的提出,你可能也是从别的地方看到。
自我意识?这是个模糊的概念。而且关于“什么是自我意识”这个问题的讨论也过于复杂,古今中外也有许多大家著书立说讨论过这个问题。所以在这里我们先避开自我意识本身的讨论,我们先来讨论如何培养自我意识。
落实到个人上,我认为还是思考和怀疑。我们要怀疑周围人是不是对的,也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对的。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,这意味着你要否定自己相信的理论(虽然对于大部分人甚至于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三观),甚至否定你自己。你将不会再有一个安心依靠,无条件相信,并从中获得信心与认可的东西。你将会直面他人的恶意,因为拥有自我反省和独立思考的人终究是少数。你可能会被误解,被孤立,甚至遭受各种渠道上的攻击。但是只有当你的心中燃起理性的火焰时,你才真正算是向人类完成了进化。
不然你便和占据绝大部分的随波逐流者一样,只是报团取暖的猴子罢了。你如果停止了思考,停止了怀疑,选择拥抱空气(这里可以搜索读空气。是一种在日本的人际交往用词),那么你的思考将不再是你的思考,你的梦想将不再是你的梦想(比如考大学的梦想,真的属于你吗?),你的观点将不再是你的观点,你的人生价值将不再是你的人生价值。
这些东西可以是空气,周围人,互联网,乃至于任何人赋予给你的,但唯独不属于你自己。你将失去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,而作为一团巨大空气的一个分子。
但是,幸运的是,我认识到这一切的时候,我告诉自己——现在开始思考,永远都不会太迟。同学们也一样。
怀疑与思考永远是人类的根基,是自我的必需。
做自己想做的事
在当今的世界之中,互联网看样子是让人群走向了分化,毕竟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了,自然也就会有比以前种类更多的颜色了。
然而,事实上,互联网极大的降低了交流成本的结果,反而是让大家更进一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,让大家更依赖于空气,因为在交流成本降低后,利用舆论与水军,左右人们观点,影响整体空气的成本便也同时降低了。许多人更容易被牵着鼻子朝着某些人所期望的方向走去,而也是因为互联网极大的降低了交流的成本,它也同时极大的降低了暴力的成本。
资本,媒体,或者是其他居心叵测的人,会通过空气来获利,他们又会反过来以金钱的力量,一遍又一遍的传播和加固着这种空气,最后甚至演变成政治正确。通过符号暴力(俗称“戴帽子”)来侮辱,打压那些正确的人(比如“你这个双非的学生”)。而渠道方,也会通过各种平台上的人工智能算法,反复地向你传播和加固这些内容,通过这种方式让你深信不疑,美其名曰“垂直度”。
所以也就像我上面说的,拥有独立思考和怀疑的能力的人,自然也就是少之又少了。但好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不缺乏敢于打破空气,打破沉默,直面暴力的人。我们有苏格拉底,有布鲁诺,有鲁迅,但我想说,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,我们要做自己想做的事,我们要成为我们自己。
说了这么多,我认为培养思考和怀疑的最直接方式还是阅读。
看100个短视频不如读一本好书,虽然读书也算是个一直在被强调的事。但细细想来,有多少人在自己的18个春秋中完整的读完过一本著作并从中有所感悟的呢?我想很少。而在大学里,你没有过于繁重的学业。你完全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感受世界,寻找自己。在这里我推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《资本论》和周国平的《守望的距离》,我不想在这里赘述这两本书适合什么样的群体,读完这本书你能获得什么,因为这些东西本该由你自己去定义。我相信,沉下心来,认真思考,会有收获,会有改观。
关于副标题“做自己想做的事”,我认为在大学的环境下,这句话尤为重要。但是重要归重要,任何一句话如果没有合适的语境和前提都是白扯。为什么一开始强调自我意识,因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建设,没有精神建设也就没有思想,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便不存在真正的“自己想做的事”。基于自己的思考,才能得出最终的答案。给出我自己对于这个副标题的一些看法吧,不然没有太多的说服力。我会给出我的些许思维方式,帮助你们去更好的认知世界。
个人分享(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)
1. 认识词语,无论任何词语,只要存疑。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释义。我更希望同学们能重新去搜索曾经无数次见过的词语,熟悉的才是陌生的。
eg:“大学”,一个被我们无数次提起但被无数人忽视的词语。接下来我将以这个词展开讨论。在新华词典中,“大学”古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;现在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。
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官方含义吧,这意味着你对世界迈出了主动认知的第一步。
2. 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,包括接触到的信息(更多参考书籍,名家)。重新定义这个词语
eg:这里我想借用一段蔡元培先生对于大学的理解。大学者,”囊括大典,网罗众家”之学府也。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就职演说上又提出“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”。他认为“治学者可谓之大学,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”。这里由于篇幅原因,故不赘述。感兴趣可移步《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》。
随着自己认知的加深和经历的增多,许多词语的定义会在我们心目中不断变化,变成我们世界观尤为重要的一部分。
3. 提问
eg:人在定义词语的过程中,难免会遇到自己不懂的,可能是出于词义的陌生,但更多是对于未知的不解。我们会产生许多的问题。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?上大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?大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?这些问题我希望同学们自己去探索。
4. 经历,实践,认知,改变。然后重复2和3的过程。
eg:上大学的第一天,你会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也好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好,都可能与你先前的定义不符。那么不用怀疑,大胆改观,改变你的定义与认知!接受你眼前所见的,但有时也要记住,适当的思考会避免你过于相信眼前看到的事物。尝试开阔自己的眼界。一个终日在寝室里打游戏的大学生是不会觉得大学生活是有趣的,但这不意味着大学生活无聊。接受但又不完全接受,时刻保持思考,相信眼前的一切,但是又时刻保持怀疑,这很矛盾,但这才是我们保持自我的唯一方式。
最后的最后,倒是感觉自己挺啰嗦的。中间也会有许多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”的部分。但我希望同学用自己的方式,去定义,去发现,去思考“自己真正想做的事”这段话,养成属于自己的三观。如果你在进入大学前,就已经明确了自己想做的事,请你坚持。但如果你没有,也不要紧。当你真正通过自己的思考,结合自己的经历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山岳,请你勇敢的去攀登吧!大学很短,我们时间不多;人生很长,我们来日方长。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说去吧!
Last updated
Was this helpful?